设计营商周: 全面探索设计、创新及品牌趋势
以下图文均授权Designwire独家策划
以探讨为方式,解读创新与趋势,用思维做桥梁,管理知识、联系业界、启发专业,就香港设计营商周而言,‘引入’是最好的魔法。
作为香港设计中心(HKDC)的旗舰活动,设计营商周(BODW)已有16个年头,每年为期一周的盛世大概都会有超过120000人次参与,这其中商界精英、著名与新晋设计师、媒体又占了大多数,能在一个公众的平台分享与吸收,在繁忙的香港,确实是极其珍贵的。
▲(左)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意大利商务专员公署商务专员Michele Scuotto先生
本届大会主题为「意大利 = 非同凡响」,透过涵盖品牌亚洲论坛、传意与设计、产品与设计、给亚洲设计、空间与设计,及新增的传承与设计等一系列主题论坛,带来了众多精彩纷呈的‘干货’。
演讲嘉宾来自不同界别,但都具备顶级的资质,其中包括:Studio Fuksas 、Herzog & de Meuron、Alberto Meda Design、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皇家艺术学院以及众多知名艺术家。他们沉侵式的演讲无疑成为了到场嘉宾自主做下“笔记”最积极的一部分!
-精选设计演讲-
Massimiliano & Doriana Fuksas
作为世界建筑领域的顶尖人物罗马建筑师马希米亚诺•福克萨斯(Massimiliano Fuksas),通过建筑设计展示了自己对奢华设计的偏爱和天才,他喜欢利用不常见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改造技术,他的设计引起当地市民的极大关注。
Massimiliano认为,无论空间的大小,都需要有光照作为支撑。建筑和室内,缺少必要的光照,就意味着空间缺少灵魂和韵律,就不能为人所用。设计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生活在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里。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作为设计师,手是很重要的,但头脑更显重要。在Massimiliano看来,最好去理解建筑的时间段是晚上的6-7点钟,可以发自内心的感受建筑物。起初或许看的并不是很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动人的场景,清晰的轮廓、迷人的光照、精心布置的走道等。
▲Canberra's Australia Forum
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想象。Massimiliano不喜欢所谓的概念和策略,设计师需要的是创造的能力,他对自己所设计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深圳机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年时间设计、两年设计建成、3000张设计图纸和细节。每一个细节除了好看,更是存在价值的。
▲新罗马EUR会议中心和酒店
一个建筑无论它的功能有多先进,人始终是这些功能的承载者,那么设计师的创意是为其使用者服务的。
▲法拉利营运总部和研发中心
Jacques Herzog
“我们所找寻的材料,拥有着如自然现象般智能、灵活又复杂的特性;换言之,这种材料不仅在外观上能得到艺术评论家的青睐,同时非常高效,整体上能够刺激人们的所有感官体验。”
—— Jacques Herzog
▲Elbphilharmonie汉堡音乐厅
作为建筑师,须聆听、挖掘不同的城市文化,从城市角度思考建筑,这样的作品蕴含着土地的气息,饱含着最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建筑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外观线条参与着城市的发展,展现着最纯粹的面貌。
▲纽约56 Leonard Street住宅摩天大楼
在香港,透过大楼,我们看到很多的灯光、广告话语,他们互相争着等待被发现,所以香港的建筑设计为一种直立向上的即视感,独特且有生命力,创造一种非商业的语言,为艺术家们创造这种多元的环境。
▲米兰Feltrinelli Porta Volta基金会总部
设计师通过观察世界,将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透过表象世界寻找出隐藏的真实和本质。这也通过对各种形态和材料传统使用方式的颠覆和实验去不断实现,对建筑本源的追求,也使其作品挣脱了潮流与风格的束缚,回归建筑本体。
▲Miu Miu东京青山店
Jacques还讲到了Tate美术馆,其艺术馆作为城市场所的新纪元,为地景级别的超大型艺术品提供了展示空间,对原有建筑的考古式减法处理以及建筑感知层面的思考向人们展示了原有工业建筑本应有的辉煌。
▲伦敦Tate美术馆
Mario Bellini
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不但在意大利设计和建筑界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在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多年以来,他一直影响着工业设计的发展,从汽车的发展到打字机、家具、照明系统等现代化设施的出现,在他所接触的项目里都有着显著的个人风格。多年来获奖无数,其中就包括2015年米兰双年展的金奖。
▲“意大利之美”个人展
空间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墙壁上挂满艺术作品不一定是很好的展示空间,必须要置身其中去感受。在电子技术出现之前,空间的设计模型是用手工制作而来,而现在渐渐的被取代,提高了效率但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卢浮宫伊斯兰艺术馆
在Mario看来,我们的生活和所在的居住文化紧紧相连,并相互影响。设计对他而言,就像是驯服猛兽的过程,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是被驯服的猛兽。
▲产品设计
谈到建筑新旧问题, Mario坚信我们的思想扎根于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概念在意大利根深蒂固的存在着,过去、现在、未来联系着社会的发展。他认为意大利的未来不是空洞的,我们始终需要肩负过去、思考未来,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规律。
▲罗马Antiquarium古文物博物馆
Alberto & Francesco Meda
1945生于意大利米兰,Alberto Meda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特例,他并不是念建筑或设计,而是机械工程师。他的机械背景和实验精神,让他从零件的选择开始,到每个部分的调整度,都经过精细计算与设计。2008年,Alberto和儿子Francisco开始在诸多项目上合作。
上个世纪70年代,Alberto和意大利的家具品牌合作,研究复合材料在家私中的使用,年轻的Alberto抱着”输得起“的心态进行着新材料的实验;而如今的公司更多是沿着时间和市场的轴线进行运作,即脱离商业价值的实验都是不被允许的。
通过多年的设计,Alberto得出了一个结论,减少材料的使用可以减轻产品本身的重量,同时达到视觉上很轻的效果。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保证使用功能完整的情况下,实现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轻便但实用。
Alberto偏向于功能性设计,而Francisco则注重美学视觉效果,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让产品的设计呈现出了多样化。新的生活方式、理念、材料、科技不断的发展,Alberto希望能继续把这样的关系绵延下去。
Sou Fujimoto藤本壮介
“我想要创造的是可以被称为一种‘未来的原初景观’的东西,某种当任何人想象一个住宅时都会预见的精华。”
——藤本壮介
▲法国"白色巨树"综合塔楼
藤本的设计理念是原始的未来建筑,在表现这一原始生活方式的同时,创造出一些属于将来的新东西。他认为原始建筑代表了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设计师需要从人的角度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
▲布鲁塞尔三角大楼
在设计过程中,藤本壮介主张将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于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不断获取新的启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与建筑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
▲波尔多“超级空中花园”塔楼
他更关注形式作为纯粹现象的可能性,而不局限于社会和历史传统赋予的意义,能够客观地观察并运用直觉重新诠释形式,去创造一种建筑,使空间体验成为物质、自然维度和逻辑维度同处共生。
▲COS 2016米兰设计周灯光展
DFA亚洲设计大奖&deTour创意工坊
在每一届的设计营商周会议期间,DFA亚洲设计大奖也会同期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本届的“亚洲设计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日本殿堂级时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而香港本地设计师陈幼坚获得“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荣誉称号。deTour同期也会策划一系列多元化节目,包括展览、工作坊、讲座等,展示新锐设计师以至业内翘楚的创新作品,期待设计界以至大众参与,盼能启发创意、促进交流。
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精选)
▲雾霾净化塔, Daan Roosegaarde
▲曼谷Open House书店
▲光明村震后重建项目
deTour创意工坊
▲声控织布机
▲《Real or Surreal》, Tommy Fung
投稿 | 开发商合作 | 设计公司招聘 | 设计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