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镀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回归简约与自然的设计” 主题论坛

设计: | 项目地点: | 类别:腕儿线索 | 2015-09-30 5892 69

  9月24日,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以“从镀金时代到白银时代”为主题的论坛,论坛由北欧设计出发,沿着北欧设计的精神内核及无国界流变展开探讨,意图探索走过了以彰显财富为导向的“镀金时代”设计的中国,如何朝向回归人本的“白银时代”发展。

0926_2.jpg

  “设计的历史也是社会的历史:解读变化的前提是理解设计与现代经济的相互作用。”英国建筑学家Adrian Forty曾在其里程碑式的设计史著作《欲求之物》中如此写道。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一直处于“高速进步”的状态,在这个财富迅速积累、资本大量涌入的“镀金时代”,中国设计师的面貌长期以来亦以形式堆砌为主导(如繁复的巴洛克设计),以迎合人们彰显个人财富的需要。然而,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翁菱认为当“人们走过了极度追求物质膨胀带来的表面奢华之后,已经开始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希望寻找一种回归内心和平的设计。”此时走进大众视线的北欧“白银”设计,恰恰回应了这种返璞归真的的诉求。

0926_9.jpg

  本次“从镀金时代到白银时代”论坛邀请到了乔治杰生品牌CEO兼创意总监朱钦骐(David Chu),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Marc Newson,纽约Moss Bureau 创始人及“Jensen’s Garden”联合策划人Murray Moss,SPACE Copenhagen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及Georg Jensen Hus室内设计Peter Bundgaard Rützou,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及“Jensen’s Garden”联合策划人翁菱,M+ 博物馆设计和建筑策展人Aric Chen,北京设计周创意总监毕月 (Beatrice Leanza),建筑师及家琨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刘家琨,建筑师及MAD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之一马岩松,服装设计师Masha Ma,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及总建筑师朱小地,建筑师及非常建筑创始人之一张永和,还有建筑师及设计共和创始人之一胡如珊等嘉宾同聚乔治杰生之家(Georg Jensen Hus)进行了一次跨越行业及国界的学术交流。在浮华的“镀金时代”呼唤质朴的“白银时代”的回归,此次论坛既是对设计本源的一次重新领悟,同时也是对面临社会剧烈变迁的中国设计的反思及其前行道路的探索。

_T3A5544-WEB(1).jpg

  在论坛中揭幕的乔治杰生(George Jensen)纯银茶具颇受瞩目,茶具的每一处细节无不还原出人们对传统北欧设计的设想和期待——简约、本真、高品质;除此以外,Murray Moss还以其中一件作品为例,指出这套在衔接处理上打破常规的银器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其实也兼备创造性和当代性的特质。那么,一个沉积着110年丹麦文化底蕴的历史品牌该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其生命力?论坛的第一部分在围绕这个问题的探讨中缓缓展开。

论坛现场.jpg

  负责乔治杰生之家(Georg Jensen Hus)室内设计的Peter Bundgaard Rützou认为尊重传统,并把创造持续地融入时代的进程是设计师的重要专业素养之一。他提出设计品并不能孤立于它所处的年代,相反,它应该与周遭的环境共同生长、进化,从而成为时代史诗的一个篇章。以丹麦的现代家具为例,很多那个年代的丹麦设计师都曾有游历多国的经验,他们乐于探索,并把来自日本、中国和非洲等地的异域文化带回国,通过不断的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丹麦设计。人们常常会按地区来区分不同的设计风格从而形成了刻板印象,实际上每个地域的文化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它往往会随着当地的历史一起演变、更迭。好的设计,用Rützou的话来说应该是“用时下的言语来解说古老的传奇”,亦即以当代的形式演绎传统的精髓。

Jensen Hus 室内设计师 Peter Bundgaard Rützou.jpg

  在吸收多元文化的丹麦现代设计的例子中,乔治杰生品牌CEO兼创意总监朱钦骐(David Chu)看到了设计在融合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趋势。他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平台,通过推陈出新,焕发出百年文化品牌源源不竭的活力。

  在论坛的第二部分,被誉为世界上最高产、作品跨度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Marc Newson揭幕了全场的焦点——一套与George Jensen合作的纯银茶具。Newson在与Murray Moss的对谈中分享了他多年来设计的经验和心得,把整个论坛推向了高潮。提及与这套手工银器的渊源,Marc Newson回忆起了他在澳洲渡过的童年。他自幼受到工艺创作的训练,从家具开始一步一步养成了亲手制作物件的兴趣和习惯。如今与其说Newson设计了一套银器,不如说他回归到了匠人的身份,重新延续了他对手作的沉迷。褪去繁复的设计理念,Newson希望能够还原器皿最本真的模样。在机器生产盛行的年代,Marc选择了相较而言更为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每套茶具基本都只由一名锻造师完成所有的工序,以确保每一套作品独特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Marc Newson.jpg

  除了研究物件的外观,Marc Newson也关注物和人的相互作用与关系,他想了解物件在应用过程中会对使用者产生怎样的效应。譬如白银导热性较强,且热化学性较稳定,可以确保水质的洁净,是制作茶具的上乘材料之一。而导热性能较弱的陶瓷也十分适用于茶具制作,它将成为Newson的下一个研究对象。Newson表示会以实地调研的方式来了解瓷器,中国将成为他考察的目的地之一。在与Murray Moss的交谈中,不难发现Marc Newson广泛的兴趣和对材料研究的专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像一座图书馆一样不断地吸纳新知识。这种对实现各种材料在不同领域可能性的探索,正是Newson设计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Marc Newson表示他十分享受这次创作的过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工艺,他和匠人们不断试炼,最终打磨出这套巧夺天工的器具,也成就了Gorge Jensen又一款经典的时代之作。把这款北欧的设计品牌引入中国,翁菱认为此时是一个十分恰当的契机,因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反思、内省的阶段,是时候回归到一个安宁、不素、有安全感的社会系统之中。到了论坛的最后一个部分,在翁菱的主持下,七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有包括毕月 (Beatrice Leanza)、刘家琨、马岩松、Masha Ma、朱小地、张永和和胡如珊等嘉宾就北欧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设计共和创始人之一胡如珊以她在最近的工作中接触到的7把椅子为例,提到了她对北欧设计的理解:“北欧设计将简单的线条带至工业设计领域,其为现代设计带入了一种极简的美感。”非常建筑创始人之一张永和进一步解说,不管是家具或者是其他的作品,北欧设计通常会保留一种传统的手工元素,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延续的能量。前沿的北欧设计过程却往往与一些偏远地区的手作方式没有很大的区别,从材料出发,接着到工艺的研究,进而到结构的考量,到最后完善整个设计,这是一种最传统的也是最当代的设计思维与方式。家琨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刘家琨评论说,这种简约而温暖的设计感往往来源于对成品背后的物料的关注,北欧的设计师“心态干净”,反而没有更多额外的想法附加到材料之上。MAD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之一马岩松也十分认同这种物和人之间的情感牵连,设计品不应当只是一个孤离的物件,它还寄托着与在制作过程中与人相互交融的情愫。

胡如珊.jpg

  当这种北欧设计思路遇到中国式的设计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呢?回顾这次在玉河一号老北京四合院基础上改造建筑装置的过程,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及总建筑师朱小地感触颇深。和Murray Moss共同设计了杰生的花园(Jensen’s Garden)的翁菱自嘲说:“我们的想法对于专业的建筑师来说太天马行空了。”朱小地回应,由于这次的建造有包括北欧设计师Peter Bundgaard Rützou在内的多个团队参与合作,最初的想法确实比较混乱,随着建筑的面貌不断地被改变,他的思想也不断地被挑战和颠覆,受到多方的压力和考验之后,最后的成果反而有了一种新生的美感。朱小地认为,中国的设计往往有一种固定模式和套路,而北欧地缘广袤、物料丰盛,人的思维也相对自由,在二者的冲突中找到平衡是合作的关键。刘家坤指出,真正的创作在初始阶段通常没有明朗的思路,根据过程的推进不断调整想法才能让最后的成果具有“工匠精神指导下发挥出来的艺术光辉”。每一个物件都有它自身的生长方式,当设计师充分享受这个有机的行进过程后,自然会得到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随着跨国交流、合作的增加,超越地理界限的设计也更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马岩松提起他在哥本哈根走访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Jorn Wtzon)设计的巴格斯韦德教堂(Bagsvaerd Church)时,仿佛回到了中国的四合院,这正是东方文化对北欧设计的影响。他认为在北京乃至中国,谈论、引入北欧设计,能够“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即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创造力。”在场唯一一位服装设计师Masha Ma认为,不同领域、国度的设计最终都会汇聚到一种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的情感触动上,也就是设计带来的人文共鸣。

建筑师马岩松.jpg

  诚然,对于今天的设计师以及设计品牌来说,设计早已跳出了民族性的范畴,而对于美学风格等形式语言的讨论或许已并不是那么重要,如何通过设计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在混沌、喧闹的社会变相及各种文化流脉的交织间引导公众渐渐意识到自身之于生活的价值认同?设计的责任是什么?这正是“白银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在此次论坛中揭幕的George Jensen纯银茶具俨然超越了其本身舶来物件的意义,作为承载生活方式的容器,它还带来一种关于美的价值指向。用胡如珊在论坛中引用的一个丹麦日常用词来理解,即是Hygge(Heu-gah):

  ‘The art of building sanctuary and community, of inviting closenes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what makes us feel open hearted and alive. Celebrating the everyday and committing to the pleasure of the present moment in its simplicity’.

“关于建造庇护所和社区的艺术,通过维护和谐的氛围,从而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有一个很开放的心态。这是对每一个日常的庆典,让一个时刻都得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中文译文参照张永和在论坛中的口译)

  可以说,这种理想化的北欧生活美学,开启了一个向往简约与自然的“白银时代”,对于当下中国的审美价值同样具有深远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设计腕儿×地产商

www.designwire.com.cn \ 关于设计腕儿 About us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智囊团 Brainpower  \ 设计腕儿×地产商 Designwire×Land Baron \

京ICP备150037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