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wire专访设计庆典特邀建筑师Juergen Mayer

设计: | 项目地点: | 类别:腕儿线索 | 2018-04-10 8461 111

hero-banner_1450x500(1).gif


  设计庆典是由设计共和策办的全新跨界设计盛会,今年的活动吸引了超过六千人报名,到场的嘉宾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特地为此而来的设计爱好者。


  设计庆典(2018年3月16日至2018年3月25日)是由设计共和呈现的全新设计平台并期望能够借助设计公社的力量去重新诠释设计的包容性、跨界性以及创新性。设计庆典将“跨界合作项目”与“社区”的重要性纳入其中,并以此深化设计共和作为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倡导将“衣、食、住、行(文化)”四个基本生活元素结合到一起的多样性平台特质,以寻求一种更佳的现代生活交流方式。”


以下为展厅部分图片


Bocci


WechatIMG44.jpeg

Bolon X Neri&Hu


WechatIMG45.jpeg

Marazzi


  在此次设计共和·设计庆典中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德国建筑师Juergen Mayer。他曾就读于斯图加特大学、库珀联盟和普林斯顿大学。他的作品已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博物馆、柏林国立博物馆、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慕尼黑建筑艺术博物馆以及被许多私人收藏家所珍藏。Juergen Mayer曾在2003年被特别提名Mies van der Rohe新兴建筑师奖,并获得2005年欧洲Holcim铜牌奖和2010年Audi Urban Future奖。


WechatIMG29.jpg

建筑师Juergen Mayer


  由Juergen Mayer创建的J. Mayer H. Architects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其项目涉及建筑、通信和新科技。从城市规划方案和建筑,到使用新兴材料完成安装搭建,其间人体,科技和自然界之间的关联塑造了新型空间构建的背景。



Designwire采访设计师Juergen Mayer

 

DW:您最喜欢的项目是?是不是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那个装置?

 

JM:不是,但是它结合了从第一个项目(市政中心)开始很多我们过去几年的想法 — 社会群体与新科技感和社交文化的并存。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的纽约建筑上创造出差异,并以此歌颂都市生活。但是最令人兴奋的项目总是那些正要到来的,所以我最喜欢的项目是那些正在完成的。

 

 

DW:纽约时代广场的项目完成的怎么样了?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JM:这是一个时代广场的艺术线任务,由一个以城市政府运作的无盈利组织支持,他们专门做时代广场的文化项目(因为目前的城市区域文化非常商业化,大多同购物盈利相关),所以会因此定期制造一些不一样的活动,来隔绝这种浓烈的商业气息,比如说歌剧或艺术演出。


微信图片_20180411115053.jpg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一种让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感受不同的城市风貌的装置。所以我们制造了一些可以供人们坐下或者躺下的空间元素,人们身处其中,以不同的视角抬头仰望四周。与此同时,这个空间也会俯下身子来看你,因为结构网上有很多的传感设备,你在抬头瞭望时,这些设备也会不定时的将这个过程直播。所以这一整个交互传感技术和城市空间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装置的结构是3个x,所以我们叫它3x。它参考了百老汇大街和第七大道的交汇处的景象,所以是一个x。四个或以上的人群在躺入这个空间里,需要协作讨论顺着形态去伸缩自己的四肢,这个几何空间也因此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元素的选择上,同时也加入了时代广场的历史参考,因为3x通常指色情录像带,过去这里开满了色情录像影院。所以你经常会看见很多老照片里有“xxx,城市最好的色情录像”或是“脱衣挑逗”之类的字样,但这些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当我1992年搬来纽约的学校时,大部分的这些电影院已经关门了,但这部妨碍它吸引了很多艺术家用历史和色情行业的概念去创作,所以有些门上还贴了媒介保护的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的碎片得以保留下来,但是是以一种娱乐的方式。


微信图片_20180411115048.jpg


作品在公之于众的那天,仅开放了三秒,就已经有人坐了进去。因为时代广场是个24小时都很繁忙的地段,所以它也每天开放24小时。两个星期之后,纽约《时代》刊写了一篇关于时代广场区域地产发展的文章,其中也提到了我们的装置。说“改变正在发生,如果你在四处寻觅房子,如果你感到疲于应付生活,可以漫步到时代广场,走进这个装置躺下放松一会儿以不一样的角度看看这里的生活。它不能带给你什么如探险般的体验,但能给你开辟安静的城市一隅。”


微信图片_20180411115057.jpg


DW: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国家如今又很多好的设计涌入,在中国的项目会加入很多东方元素吗?还是坚持你的一贯风格?

 

JM:我们的工作当然是做了两种行程安排,发展另一种语言的工作模式也是可行的。但目前尚早,因为作为建筑师,你需要去为你的作品创造翻译很多语汇。我觉得,如果你以特殊的视角去构造一个项目,人们也会认同它的特别。一个项目当然需要考虑到行动性、经济性以及功能性,也需要因地制宜。但同时,我可以用我的语言带来我的声音,那会是一些中国本土长大的人群不会看到过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优势,作为一个外国人,你能看见他们眼里新鲜的东西,但如果你一直住在那儿,你可能就会忽略它们。


DW:接下来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会放到中国吗?对中国市场怎么看?


JM:我不太了解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因为我没有长期停留在这,所以很多细节是我还不了解的。但是我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我和我的学生们在2002年的时候就来过北京、上海、和香港,在城市里参观了很久。当时我们在西湖有一个项目正在计划中,然后我们也赢得了太湖的一个项目招标,虽然最后政府停止了这个项目,但我们仍然建造了一座非常美丽的塔楼,赢得这次竞标,是我作为一名建筑师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中国的方言文化和特有的思考方式非常的具有启发性。



设计共和-引领城市革新, 传递前沿生活美学

展厅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511号





Edit by Designwire

 

设计腕儿×地产商

www.designwire.com.cn \ 关于设计腕儿 About us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智囊团 Brainpower  \ 设计腕儿×地产商 Designwire×Land Baron \

京ICP备15003767号-1